陈思和、小白获鲁迅文学奖
上海书展即将开幕之际,上海文学界又传来好消息:在刚刚公布的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,评论家陈思和以《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》获得文学理论评论奖,上海作家小白以《封锁》获得中篇小说奖。
【获奖者感言】
得知这一消息,我们第一时间采访了两位获奖者,他们都在电话里表示对自己能够获奖的惊讶。
陈思和说:“其实我已经过了需要鼓励的年龄了。但获知自己论文得到鲁迅文学奖还是由衷的高兴。我的论文是探讨20世纪文学史现象的某些理论问题,能够获奖,更加坚定了我探索的信心。感谢上海作家协会的推荐。”
青年作家小白刚刚结束了多日来的邮轮游玩之旅,归来踏上坚实的土地的第一刻,就发现自己的手机上居然有一连串未接来电,这一刻,时差与海浪所带来的晕眩立时驱散,接起电话的小白说:“实在没有想到自己会获奖,今年上海参评的作品里有多位名家的作品,竞争实力十分强劲,我能得奖太意外了。”
【评委寄语】
鲁迅文学奖评委之一、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首先祝贺了陈思和与小白,也祝贺《收获》杂志和《上海文学》杂志。“继上一届鲁迅文学奖程德培、张新颖和滕肖澜获此殊荣后,上海的作家、评论家的作品本次总体上依然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和肯定。这是这些年上海文学创作、文学批评研究和文学出版领域辛勤努力的结果。这次的获奖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等各方面均有深入的思考,也显示出艺术风格上的创新性和多样性。从我参与评审的中篇小说来看,对当下的文学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启示。”
【人物聚焦】
陈思和教授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。主要研究方向包括:巴金研究、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、中外文学关系研究、当代文学批评等。他以一系列观点新锐的学术成果,更新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的视域。2005年被教育部评为首届人文学科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。
在获奖论文《有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几个问题》中,陈思和就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概念范围、“没有晚清何来五四”、如何应对海外汉学以及大陆文学与台湾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展开讲述,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断代的重新思考。
2014年,陈思和出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之际,“夜光杯”曾专访他,他说:不管在哪里,都是知识分子的岗位。
——聊起过去,陈思和笑了:“也蛮巧的,我的人生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图书馆里,现在又‘兜’回来了。”
——每谈起教课,陈思和的眼睛就会放光。“这么多年,我一直在一线上基础课,教学从来没有落下过。”
——“我以前就觉得,中文系课程设置不合理。现在的中学生接受的主要是应试教育,学的是很具体的东西,真正的阅读并不多,人文学科的课程一上来就是文学史、文学概论,学生很难接受。作品都没有读过,怎么讲理论?”
——他经常说,知识分子就应该有回报社会的热情,你们上大学读书做的是“输入”,如今还要做“输出”。
上海新锐作家小白是位70后。最初,他在《万象》杂志上撰写被戏称为“风月考据”的艺术史随笔,出手不凡,深受好评,引起许多人的好奇,后集结为随笔集《好色的哈姆雷特》《表演与偷窥》。近年,他转向小说创作,著有小说《封锁》、《租界》、《局点》,聚焦于繁复多变的上海生活,特别是1949年的那个传奇上海。中篇小说《特工徐向璧》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,长篇小说《租界》被译为英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意大利语、荷兰语,备受出版界瞩目。
获奖作品《封锁》的时空设定为孤岛时期的上海。汉奸头目在寓所的爆炸中身亡。为追捕刺客,日军封锁了公寓,展开一场封闭式的恐怖调查,饥饿和恐慌笼罩着所有住客。一个脑洞大开的小说家为了自救,将笔下的神秘女人作为诱饵一步步 让日军信以为真,完成致命一击……小说以考据式对历史背景的还原,充满悬念与反转的神秘故事,塑造了一个魅力十足的上海。《封锁》去年获得第十一届上海文学奖,如今,又在鲁迅文学奖的众多提名作品中脱颖而出,获得殊荣。
《封锁》是一个透风的故事。写得很节制,不从故事走远,不卖弄,编造得引人入胜,又动人恻隐之心。叙事节奏舒缓,又有种内在的紧张感,一切引而不发,直到最终,结局出人意料,精彩。——陈村
小白的上海有一种“魔性”,上帝与撒旦在这座城市博弈。——李敬泽
关于我们:
本公众号乃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《新民晚报》副刊《夜光杯》的官方微信,《夜光杯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报纸副刊,在微信平台,我们将以全新的面貌继续陪伴您。欢迎免费订阅,我们将每日精选两篇新鲜出炉的佳作推送到您的手机。所有文章皆为《夜光杯》作者原创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。
点击下面的篇目链接,可重读夜光杯微信公众号7月高点击率美文: